top of page

談舞台劇本的出版模式

約二十年前開始學習出版工作,最早編輯的舞台劇本是張達明的兩本劇本集,集合了他早年劇作包括:《說書人柳敬亭》、《The Legend of a Storyteller》(《說書人柳敬亭》紐約演出英語版)、《兼職天使》、《瘋雨狂居》、《阿DUM一家看海的日子》、《圍板外》、《客鄉途情遠》及《長河之末》,是出實體書。之後出版余翰庭的《鬼劇院》、《愛上愛上誰人的新娘》、《山村老師》、《這裡加一點顏色》以及劇本連琴譜《流浪在彩色街頭》,都是出實體書。到2010年,幫澳門戲劇農莊出版了十周年劇本集以及翌年出版的莊梅岩《法吻》都是出紙本。那時間出劇本,主要目的為紀錄或作紀念,不作多想是出實體版。幸好,當年的發行夥伴十分支持我出版小眾讀物,即使是冷門的舞台劇本都會「照發」,會入書的書局亦不少,雖然不用付「上架費」,不過每賣一本都要扣除售價40-50%的發行費,連編務和印刷等成本,作者版稅所得實在所餘無幾。


近幾年為「神戲劇場」開戲而常常需要找劇本,一般來說,先上劇本網看故事大綱,short-list了十個、八個有potential的,便要看完整劇本。然而外國的劇本,舊戲劇本多數無貨,有貨亦要ship 3-4個星期,買不到實體書,便上網到香港公共圖書館或APA Library找,都找不到便到電子書庫找,Google Book 和 Amazon是主要平台。以最近的幾次經驗,都是在Amazon 買電子書,加上即時翻譯功能,省回不少時間。選對戲,才找代理傾演出版權;劇場監製需要妥善利用各樣資源,傾好劇本還有一連串事務需要跟進呢!


作為用家,我是十分倚重電子書平台,幾乎所有中外平台都有登記帳戶,新書必先找電子版本(年紀大,實體書重手持不能久,字體小也是大問題),舊書也「炊」了掃瞄轉pdf來閱讀;電子書裝置也差不多試盡了坊間普及型號,iPad 12.9 + Kindle (PW2 - Oasis) + Ony xBoox Note eInk reader 視乎需要用不同機款。


一直思考如何結合新元素出版舞台劇本及戲劇類書,經過2020年的極度沉澱,來回從編輯、作者、出版商、行業用家和讀者的角度去考慮,現將逐一實踐所想到的 ~


電子書 - 透過華藝數碼發行至B2B (全球學術、政府單位及圖書館)及 B2C (讀墨、博客來及Amazon) 平台 + 透過「同窗戲劇書店」發售 Google Book 及Amazon 直銷版(即是透過直接銷售渠道,利用兩個平台分享所選購的電子書)


實體書 - 參考外國舞台劇本網的做法(Large Print & Stage Manager Edition),即A4尺寸的雙面及單面打印、不同包裝的實體書版,即更適合於排練或圍讀使用的版本


方便了讀者的需要,將成本放在最基本的項目上,盡量減少多層的分銷模式,為作者製造被動式收入;而我的出版理念,更希望籍此推動舞台劇本的閱讀習慣,平衝劇場生態發展,為迎接未來任何挑戰做好準備。


(完)

75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